• 中國西藏網 > 原創

    西藏考古新發現 這處遺址中一朵蓮花美了上千年

    發布時間:2023-02-28 15:59:00來源: 中國西藏網

      中國西藏網訊 2月27日,記者自國家文物局獲悉,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根據投票結果,22個項目入圍終評。其中,包括西藏曲水溫江多遺址。在該遺址出土的眾多文物中,一枚綠釉紅陶帶筒瓦蓮花瓦當十分驚艷。

      圖為西藏曲水溫江多遺址出土的綠釉紅陶帶筒瓦蓮花瓦當(左圖片來源:國家文物局)與河北正定開元寺附近出土的唐代蓮花紋瓦當(圖右圖片來源:燕趙都市報)紋樣對比

      位于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曲水縣才納鄉才納村五組的溫江多遺址,是吐蕃時期重要的政治和佛教中心之一,與布達拉宮、大昭寺、小昭寺、桑耶寺、噶迥寺等共同構成了拉薩河流域吐蕃都城文化遺產綜合體。2021—2022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西北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共同對該遺址部分區域進行了考古發掘。

      圖為西藏曲水溫江多遺址出土的各種建筑材料,圖1為綠釉紅陶花口板瓦殘塊、圖2為白釉紅陶板瓦殘塊、圖3為帶刻痕帶瓦舌灰陶筒瓦殘塊、圖4為藍釉琉璃磚、圖5為綠釉紅陶筒瓦殘塊 圖片來源:國家文物局供圖拼合

      據了解,溫江多遺址2021—2022年發掘出土文物標本有825件,質地有陶、泥、銅、石、骨、鐵,其中尤以陶質建筑材料數量最多。這些建筑材料包括筒瓦、板瓦、瓦當、磚等,還有窄板瓦、菱形瓦飾、正當溝等特殊瓦件。建筑材料陶質有紅陶、灰陶、褐陶三種,在表面處理方式上均有帶釉琉璃和不帶釉兩種。釉色以白色、綠色、藍色為主,此外還有紅色、灰色等。

      瓦當是中國建筑中的常見構件??脊虐l掘表明,瓦當不晚于西周中晚期在中國出現,迄今可以確知的中國最早的瓦當發現于陜西扶風岐山周原遺址。數千年來,于瓦當的方寸間,歷代中國能工巧匠留下了豐富的藝術創作。

      據介紹,像在溫江多遺址考古發掘中多色琉璃瓦建筑材料的集中出土在國內以往的考古發掘中較為少見。并且,大量磚瓦建筑材料的使用表明唐蕃物質文化交流十分密切。尤其是帶釉琉璃磚種類和瓦的形制都是典型的漢地特征,與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出土琉璃瓦具有可比性。


    圖為西藏曲水溫江多遺址西南塔塔基(左)和東北塔塔基(右) 圖片來源:國家文物局供圖拼合

      溫江多遺址考古發掘是吐蕃時期高等級離宮與佛寺建筑遺址的首次科學考古工作。遺址現存地面遺跡主要有中心建筑、四角大塔、龜趺等,與桑耶寺四塔一殿的布局相近。四角大塔中,西南塔和東北塔平面均為“亞”字形,邊長約18米,形制和規格完全一致,通過測年可知始建于公元8世紀中后期,即吐蕃王朝晚期。

      圖1為拉薩大昭寺前的唐蕃會盟碑 圖片來源:中國西藏網;圖2為唐乾陵的無字碑 圖片來源:中國乾陵網站;圖3為西藏曲水溫江多遺址龜趺及房址 圖片來源:國家文物局

      有趣的是,在溫江多遺址中部中心區域的吾香拉康及遺址周邊收集到了花崗巖龜趺無字碑碑身殘塊、廡殿頂碑帽殘塊。發掘出土的一件菱形瓦飾很可能為無字碑碑帽鑲嵌的飾件。據介紹,遺址內的無字碑與唐高宗乾陵和唐中宗定陵無字碑異曲同工,龜趺、碑身、廡殿頂碑帽與唐蕃會盟碑形制相同,等級很高。這些都是唐代“絲綢之路”南亞廊道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實物見證。

      通過兩個年度的發掘,考古學家們認為溫江多遺址地層堆積較厚,最深處近6米,早期堆積中保留了吐蕃時期的塔基、土石墻基和灰坑等。塔址和建筑基址以夯土和石塊混筑,圍繞以帶有明顯祭祀意味的坑等,反映了吐蕃本土文化的特點。通過測年發現,遺址中部區域下層堆積年代可到吐蕃早中期(唐代早中期),西南塔夯土塔芯建造年代為吐蕃中晚期(唐代中晚期),中上部堆積年代為分裂割據至薩迦政權時期(宋元時期)。

      西藏曲水溫江多遺址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問題,后續考古工作令人期待。(中國西藏網 記者/劉莉)

    (責編:陳衛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射丝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