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在日喀則市拉孜縣柳鄉發現了大量羊蹄甲屬葉片化石,這是迄今為止全球發現的最早的羊蹄甲屬化石。
考古學家想了解古代文明時,會尋找文物來完成這個探尋。古氣候學家也采用了類似的方法,他們通過研究珊瑚礁、挖掘海洋和湖底沉積物以及冰川和冰蓋來尋找地球氣候歷史的線索。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科技系統在政策、項目、資金、平臺、人才等方面對我區給予大力支持,積極開展科技援藏與科技合作,為我區打贏脫貧攻堅戰,抓好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加快創新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近日,記者跟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隊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高級工程師申健勇團隊,在墨脫背崩鄉原始森林開展珍稀瀕危植物科考。
近日,科研人員在云南臨滄瀾滄江省級自然保護區鳳慶片區開展野外調查時,發現一株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喜馬拉雅紅豆杉,初步評估樹齡超1000年。
青海省玉樹州曲麻萊縣曲麻河無人基準氣候站日前完成全球氣候觀測系統(GCOS)地面基準站升級改造工作,標志著三江源全球氣候觀測系統地面基準站建設完成。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30日發布消息稱,該園古生態研究組在青藏高原南部的拉孜縣柳區晚古新世植物群中發現迄今全球最早的羊蹄甲屬化石,為解析羊蹄甲屬植物的起源及其傳播路線提供了新線索。
30日,記者從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獲悉,日前,經現場測產驗收,山南市加查縣冷達鄉巴達村水稻試驗種植田喜獲豐收。
近日,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務五“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蘭州大學劉建全團隊與中國農科院蘭州牧藥所等單位合作,共同揭示了家養牦牛廣泛遺傳滲入導致的表型變異。相關研究結果已在《自然·通訊》期刊在線發表。
日前,2023全國科普日第四屆“中國飛天夢 科普萬里行”活動走進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縣。
以青藏高原為主體的亞洲高山區既是氣候變化敏感區,又是生態環境脆弱區,其未來將“變干”還是“變濕”、降水變化受何影響等議題,長期以來備受關注。
金秋的西藏,正值豐收季節。陽光下,廣袤的農田如金黃色的海洋。青稞和油菜籽層層疊疊,雪域高原處處呈現繁榮昌盛的美好畫卷。
如今,5G網絡已深入三江源源頭腹地,在信息通信技術的加持下,為三江源生態保護消除了數字鴻溝,鋪就了“網絡高鐵”,青海正在向世界展開一幅保護“中華水塔”的數智新畫卷。
9月29日至10月6日,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開展了青少年喜聞樂見、易于接受、參與面廣的多樣性科普宣傳及科學實踐活動。